欢迎来到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第一响应人 >

栏目列表

THE MENU

想当急救第一响应人?快来报名!这场公益培训

来源: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    发布时间:2021-12-09 12:33
近年来,路边晕倒或其他突发状况发生时,路人迅速伸出援手,现场采取急救措施成功挽回生命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突发事件中的伤者在等待救援中失去生命的情况越来越少。这都得益于我们身边接受过培训的“第一响应人”越来越多,遇到突发情况,敢于并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组织开展有效的救援和对伤者采取急救措施。
 
 
从2016年开始,青岛市政府已连续3年将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列为市办实事,根据青岛市红十字会、市应急办的统计,今年以来,又有17704人参加通过“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考核,取得救护员证。目前,全市经培训合格的 “第一响应人”救护员累计达到23.3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近3%,位居国内副省级城市前列。
 
 
“急救技能普及率的高低以及社会急救成功率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青岛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建中介绍,为提高我市群众应急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普及推广应急救护知识和现场处置技能,2016年以来,青岛市政府已连续3年将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列为市办实事,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青岛市“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先后投入800余万元,由市红十字会牵头对全市高危行业、窗口单位和人群密集场所工作人员进行救护技能培训和普及,推动全市立体化应急体系完善,促进青岛城市公共安全。“第一响应人”已经成为全市应急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突发意外等现场应急处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8月25日,今年全市已完成“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班389期,17704人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其中重点在教育行业、交通系统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地铁、火车站、交运集团、青岛国际机场集团等交通枢纽单位3439余名员工及教育系统师生5884人参加培训,并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青岛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刘子升告诉记者,到目前,全市培训“第一响应人”救护员累计达到23.3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近3%,但离发达国家50%的平均普及率还相差甚远,所以我们仍需要努力。
今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市红十字会和市应急办广泛动员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上岗服务,2200余名参加过“第一响应人”培训的志愿者组成的地铁志愿服务队,峰会期间志愿者分布在青岛地铁沿线各站点,重点开展引导、协助购票以及突发事件紧急救护等服务;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青岛红十字九九九救援中心等分别成立了“城市第一响应队”,在城市一线岗位24小时巡逻,发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今年以来,市红十字会还创新启用互联网+应急救护培训新模式,综合运用移动APP、网站系统、GIS平台等信息发布、传输、互动的技术手段,开发建设的“第一响应人”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第一响应人”网上注册、在线学习测试、呼救信息发布与应急响应即时对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救护员管理信息化、在线求救与救 援响应平台化的“互联网+应急”新机制。
“第一响应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应急救护的救护新概念、创伤救护、心肺复苏、意外伤害防护等技能。市红十字会还注重对“第一响应人”的师资力量的培训,让更多有丰富救援经验以及急救技能的“第一响应人”走上讲台,在全市开展“第一响应人”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在群众中形成“第一响应人”技能培训的裂变,让更多的人学到相关技能。
 
 
“今年,市红十字会还牵头承担在公共场所设置6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市办实事项目,本月全部安装完毕,相关负责人员的培训也已经完成。”刘子升介绍,结合国内先进城市做法,经过对青岛市全面的调研考察,突出重要窗口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安全保障,形成了青岛市6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置场所单位名单,覆盖全市七区范围内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会议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景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市民活动中心、政务服务大厅等窗口共计49个单位60处公共场所。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够自动识别需要电击的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通过脉冲电流作用于心脏实施电击治疗,消除心率失常,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机器是智能的,如果患者心脏还在跳动,AED将自动识别,就不会释放电流。根据统计,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3-5分钟内,迅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给患者实施电击除颤,配合有效的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成功救活率高达94%。这将有效解决公共场所发生人员心脏骤停时的生命急救问题,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又增添了一道防线,每一台AED设备安装后都对应相应的场所人员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基本掌握操作流程。
 
 
说到“第一响应人”的培训效果,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已有多次应用经历,除了地震等大型灾害的救援,仅日常发生在身边的应用就很多。“我们曾凭借‘第一响应人’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正确处置了一起驴友受伤事件。 ”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告诉记者,一名女驴友在山上从6米多高的岩石上滑落下来,双脚落地,已经无法站立。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首先会想到骨折,但接受过“第一响应人”培训的队员们却有别的判断,他们在电话中询问得知,这名伤者的脚踝、膝关节等都有知觉,并且能动,但就是无法站立,初步判断是腰椎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千万不能随意搬动伤者,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轻则高位截瘫,重则危及生命。
“我们在电话中嘱咐伤者的同伴不要随意搬动伤者,一定等待我们和120急救人员前去处理。”李延照说,他们马上准备了硬质担架前去救援,经过检查证实了这名伤者就是腰椎骨裂。“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救援,使用软质担架甚至背着伤者下山,肯定会造成二次伤害。 ”李延照告诉记者,他们队员的做法就是“第一响应人”培训的步骤,初步判断情况,指挥现场非专业救援人员如何行动。
 
 
青岛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滨海城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海上游客遇险情况时有发生,发展红十字海上“第一响应人”救援力量也是青岛市红十字会和应急办在应急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青岛市红十字海上救援力量主要有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青岛红十字金山海上救援队等5支。每到夏季,各支救援队每天在海上巡逻和警戒,海上救援范围从崂山流清河沙滩至西海岸金沙滩海水浴场,横跨流清河、石老人、奥帆中心、一浴、栈桥、金沙滩等绵延50公里长海岸线。
青岛红十字金山海上救援队主要负责沿海一线近岸的巡逻和救援工作,24小时有船只在码头值班,遇到突发海上事件能第一时间派船救援。“由于多数救援是在风大浪急情况下,普通船只难以靠近,救援难度较大,市红十字、应急办为队伍配置了岸际救援艇、岸际专业救生衣、个人服装及防护装备等。”红十字金山海上救援队队长郭友忠介绍,他们的40多名队员也全部是经培训合格的 “第一响应人”救护员,队伍成立至今完成海上救援197次,被救人员达296人。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是一支具有国际岸际搜救、激流救援教练资质的综合性救援队,去年,国际搜救联盟青岛培训基地落户蓝天救援队。目前,蓝天救援队拥有R4教官6名,岸际救援船只、海上救援快艇10余艘,已累计为全国海上、水上搜救队培训搜救队员600余人,近两年参与了青岛马儿岛渔民坠海、胶州湾渔民渔船失踪等海上事故救援等,累计30次救援海上遇险船只和礁石遇险人员。
 
参与方式
 




 
 
 
 
 
 
 
 
版权所有 2021 © 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    鲁ICP备2022012142号